首页>>调研宣传>>科技智库

科技决策咨询2021年第5期

来源:   作者: 发布于:2022-01-12

  宁夏葡萄酒产业体系建设建议与对策


  宁夏葡萄酒产业经过摸索、起步、快速发展,到目前的品牌化提升、高质量发展阶段,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一、宁夏葡萄酒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葡萄酒产业体系即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技术研发推广体系、文化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是打造“葡萄酒之都”的六大支柱。
  (一)生产体系。适应产区且规模栽种的品种有20多种。产区涉及12个县(市、区)和5个农垦农场,各子产区发展均衡、表现优异。已建成酒庄114家,正在建设120家,形成了5个酒庄集群。坚持“葡萄园是葡萄酒第一车间、好葡萄是种出来的”理念,高标准管理葡萄园。举办了两届世界酿酒师宁夏贺兰山东麓邀请赛,引进23个国家的60名国际酿酒师到宁夏服务,酒庄在葡萄酒酿造方面得到整体提升。通过举办4届中法葡萄酒设备技术展览会,引进了一批优新品种及世界先进的加工设备,宁夏产区的设备短短几年时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二)经营体系。采取“政府主打产区品牌、企业主打酒庄品牌和产品品牌”“双轮驱动”战略,品牌知名度持续上升。通过举办葡萄酒博览会、春耕展藤活动打产区品牌。组织酒庄举办、参加各类展会、品鉴会、交流会打品牌。营销以外销为主,占80%以上。
  (三)服务体系。产区在劳动用工、机械化作业、个别小产区移动灌装等方面尝试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启动了质量追溯项目,开展从种酿销全程质量监控及服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及品牌保护讲座,增强酒庄品牌、商标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技术研发推广体系。自治区成立了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教育学院,基本建立了学历、职业、社会教育体系。编写了产区课程及侍酒师教程,培训各类人员5万多人次。初步形成了一支技术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队伍。
  (五)文化体系。2020第九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上,在闽宁镇举办了第一届中法葡萄酒文化论坛,2021年9月,在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举办了第二届中法葡萄酒文化论坛,设有《再论茶酒》展览展示。酒庄将文化根植于葡萄园、酒庄、产品中。推进“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产区获评国家2A级以上的酒庄12家,2020年酒庄旅游人次突破100万。
  (六)话语体系。连续举办9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举办两届酿酒师挑战赛,合作举办多项国际葡萄酒大赛、侍酒师大赛,架起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2018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走进联合国总部,并以优异品质成为联合国餐厅2019年采购用酒等。在优质种苗、酿酒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等方面发布地方标准25项。
  二、宁夏葡萄酒产业体系建设的短板和不足
  (一)生产体系存在的问题。品种区域化特征不明显,缺少优质抗旱(寒)品种。葡萄园种植管理标准不统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酿酒葡萄亩产过低,成本增高。机械投入成本高、使用率低,用工难问题突出。酿酒葡萄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少。葡萄酒同质化问题突出,产品分级体系不完善。
  (二)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品牌小散多杂,品牌影响力还不强。品牌和商标保护意识较弱。缺乏营销队伍和营销手段、渠道单一、库存较大。宣传创新还不够,社会宣传氛围不浓厚。
  (三)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实现全产业链服务。专业化服务公司不健全,没有建立产区葡萄酒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协会组织职能发挥不到位。
  (四)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研发投入不足、成果少。技术推广机构不完善,大部分市县没有负责葡萄酒产业的部门,挂靠在当地农业部门。产区缺少高层次领军人才、种植师、酿酒师、营销师及产业工人。
  (五)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文化挖掘不够、内涵提炼不深、个性不明显。文化传播不到位,难以唤起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忠诚。葡萄酒旅游设施不完善,多数酒庄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
  (六)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缺乏具体举措。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平台,国际组织深度参与不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三、构建宁夏葡萄酒产业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一)以稳定品质为核心完善生产体系。根据产区每个子产区的特点优化布局品种(品系),推进品种(品系)布局区域化。采取社会化运作、政府补贴形式,建设母本园、采穗园、高标准葡萄苗圃场,打造酿酒葡萄的“芯片”。始终坚持“葡萄园是葡萄酒第一车间、好葡萄是种出来的”理念,以标准化、机械化、智慧化为目标,精准实施深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斜上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亩产稳定提高到500-800公斤。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金融机构来宁建酒庄,完善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酒庄集群发展新格局。支持企业开展橡木桶、酒瓶、瓶塞、原辅料加工,开发葡萄籽油、化妆品等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对标国际知名酒庄,打造一批“百年酒庄”,培育一批上市酒庄、“五百强”酒庄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配备稳定性好、专业性强的酿酒师团队,用匠心酿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国酒”,让宁夏葡萄酒里不仅有世界语、国际范,更要有中国情、宁夏风。
  (二)以品牌为抓手加强经营体系建设。政府主打产区品牌和酒庄主打产品品牌“双轮驱动”“双向发力”,政府牵头制定产区品牌中长期战略规划,酒庄制定酒庄和产品品牌发展规划,用战略眼光谋划品牌,多种举措打出品牌,以品牌提升促产品销售。对标世界主要葡萄酒国家产品分等分级体系,对产品进行等级划分,统一标识,提升国产葡萄酒品牌吸引力和公信力。出台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和葡萄酒证明商标管理办法,确保产区80%以上酒庄使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构建覆盖国内、畅通国际、线上线下“全渠道”“全球化”营销体系。研究市场、细分市场、深耕市场,寻找产区适合、酒庄适应、产品匹配的城市消费区域。支持酒庄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加大营销投入。积极拓宽线上销售,拓展销售市场。加大全媒体宣传,围绕重点活动、重点项目开展专题报道、话题宣传。在全国葡萄酒销售主要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举办“全国书画摄影短视频制作大赛走进贺兰山东麓产区”活动,展示宁夏葡萄酒独特魅力。与热门综艺节目合作,植入产区及葡萄酒元素。
  (三)以降成本为关键建立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智慧化交易、决策服务、质量追溯和产品展销平台;产区建立葡萄酒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每个子产区建立社会化服务公司;设立葡萄酒产业政策咨询服务、种苗检验检疫、葡萄园林权证办理、出口退税服务4个社会化服务窗口;开展面向葡萄园农机作业、植保园艺、水肥一体化等社会化服务;设立葡萄酒产业基金,带动贷款融资;探索开展葡萄酒期酒抵押、投资和高端葡萄酒拍卖、收藏,深度拓展产业功能。
  (四)以科技为支撑健全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将宁夏林业研究所的葡萄与葡萄酒版块、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优化整合,组建新的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从事葡萄酒产业的各有关县(市、区)成立葡萄与葡萄酒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要从事葡萄栽培、生产酿造、品牌推广的技术与推广工作。引进、培养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品牌运营、侍酒、销售、管理等全产业链人才。编制符合中国特色的产区葡萄酒课程,培育潜在消费者。加大对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的培训。
  (五)以文化底蕴为魂提升文化体系。解读好贺兰山、黄河、贺兰山东麓、“塞上江南”,以及风土资源、酒庄建筑这些文化密码,保护好、传承好、挖掘好这些文化资源。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博览会办成文化的窗口。举办文化论坛,通过论坛平台展示葡萄酒文化。酒庄建设运营、品牌打造、产品营销、包装设计都要融入文化元素,提升酒庄形象。充分挖掘产区历史文化,优化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葡萄酒产业与生态、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六)以提升竞争力为要义强化话语体系。用足用活“综试区”“国字招牌”,在机制创设、模式创新、政策创立上统筹考虑,通过“综试区”建设推动产业融合、生态建设、开放发展。基于葡萄园的碳汇价值,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为宁夏生态保护、实现“碳中和”目标探索经验。吸引全国其他产区、世界其他国家产区到宁夏产区交流合作,体现中国文化、宁夏模式、产区风土。进一步完善列级酒庄评选制度和葡萄酒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推进葡萄酒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课题组主要成员:
  马海军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
  杨鹏斌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 博士
  凌锡喆  宁夏食品安全协会秘书长
  李如意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高级农艺师  孔  昕  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苏  丽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工程师 
  供稿:宁夏食品安全协会







版权所有: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广场西路宁夏科协
宁ICP备17000876号-4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6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