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科协官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03
2017年10月

2011年10月3日 “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
  
  2011年10月3日,俄罗斯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的目的在于增强“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轨卫星群的力量。
  “格洛纳斯”系统研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设计这一系统至少需要18颗卫星才可为俄罗斯全境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如果想要提供全球服务,则需24颗卫星在轨工作,另外还需要有6颗卫星在轨备用。
  从1982年12月开始,这一系统的导航卫星不断得到补充,到1995年,这一系统的卫星在数目上基本得到完善。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影响,最初发射的卫星服役时间仅有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97年仅剩下16颗卫星能够正常工作。而且由于之后发射次数的减少,导致格洛纳斯在轨运行卫星数量降低到了7颗,只能提供水平方向50~70米,垂直方向70米的定位精度。
  从2002年开始,俄罗斯加大了对格洛纳斯的研发力度,在轨运行卫星增加到8颗,在2005年增加到12颗。更为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对2003年发射的卫星进行了重大改进,制造出了“格洛纳斯-M卫星”。
  “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重达1415千克,设计在轨服役时间大大加强,达到了7年。太阳能电池功率为1600瓦,原子钟精度为10^(-13)秒,同时提高了稳定性。随着格洛纳斯-M的全面应用,“格洛纳斯”达到了水平方向5米,垂直方向9米的精度,整个导航系统精度已经接近GPS系统。在2010年10月,这一系统内所需要的24颗卫星被全部补齐,2011年正式开始全球运行。
  从2011年开始,又开始发射第三代“格洛纳斯-K”卫星,再次增加了卫星的服役时间和定位精度,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功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空间和速度信息,还能够提供授时服务。

  整个系统完全建成之后,其定位和导航误差范围仅为2米至3米,就精度而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广泛应用于保障国家安全,交通运输管理、公路及桥梁建设、抢险救灾、地质调查等领域。

文章转载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