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5日,澳凼大桥正式通车。大桥造型独特,富有节奏感,被称为“澳门镜海长虹”,是澳门八景之一。
1970年,澳凼大桥开始修建,由葡萄牙的桥梁专家设计,经过四年的时间修建成功,成为将澳门半岛和凼仔岛连接到一起的第一座大桥,被命名为嘉乐庇大桥,又被称为“澳凼大桥”或是“旧桥”。大桥全长2569.8米,引桥长2090米,宽9.2米,可以容纳4辆车同时相对行驶,在桥的两旁还有0.8米的人行道。
澳凼大桥设计独特,线条流畅,由4段连续梁组成,其中最长的一段有1956.4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座跨海钢筋混凝土的连续梁桥。而且在主桥部分有着较大的幅度,这是因为在建桥的同时还有港澳客轮航行,因此桥的中间要设计一个可以容2000吨轮船通过的航道口——跨度73米、高度35.6米,由此形成大桥中段斜度很大、突起成为三角弧形的形状。
第一座澳凼大桥建成之后,结束了澳门半岛与凼仔和路环离岛间只能靠轮渡往返的历史,为澳门经济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
后来由于发展的需要,凼仔岛和路环岛的开发蒸蒸日上,原有的一座跨海大桥已经略显拥挤,车速减慢,影响车流通过。于是,从1990年起,澳门开始建造第二座跨海大桥——新澳凼大桥也叫作友谊大桥。1994年4月,友谊大桥建成,全长3900米,宽15米,双向四车道,中设分隔线,车道两旁设1.5米宽的行人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在澳门半岛和凼仔岛之间建造了第三座大桥。大桥采用“竖琴斜拉式”设计,全长1720米。桥面分上下双层,上层为公路,下层预留供未来建设轻轨使用。大桥最大的特色是桥塔采用英文字母“m”状的双拱门设计。竖看和横看分别代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三”,寓意着是第三座澳凼大桥。
文章转载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