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3日,桥梁力学专家李国豪逝世。
1913年4月,李国豪诞生于广东梅县。1929年考入同济大学土木系,之后获得该校的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38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前往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并被破格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学家克雷伯尔。1940年,李国豪凭借着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反响,并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斜交异性板的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论文,被称为“李氏理论”。
1946年6月,李国豪踏上了从西贡回祖国的归程。刚归国他就进入了工务局结构处工作,参与了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等工作。之后,李国豪重返同济大学,出任土木系主任,并在1952年担任同济大学教务长;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并先后出版了这一领域内的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1955年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之后,又出版了《桥梁结构稳定与震动》。1956年,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李国豪又创办工程力学专业,为我国培养出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
除了在教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在自身的科学研究方面,李国豪也取得了重要成果。1973年,李国豪出版《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由此解决了武汉大桥的振动问题和南京大桥的稳定问题,消除了中国大桥设计多年来的心病,开拓了桁梁结构的理论分析长河。另外,他结合工程实际,致力于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并写成专著《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后又推广于研究拱桥、曲线桥和斜梁桥的荷载横向分布,再获成功。至此,李国豪建构起一个基于同一原理和力学模式、适用于中外各种公路桥梁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统一方法。
20世纪80年代,李国豪还先后发表了大曲率曲线箱梁的弯曲—扭转理论和公路弯桥及斜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分析理论,引起学界广泛注目。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81年被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从而进入这一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1994年,李国豪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
文章摘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