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美国航天局“嗅碳”卫星“轨道碳观测者2号”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搭乘“德尔塔-2”型火箭升空,飞向距离地球约705公里的近极地轨道。它的成功发射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全球观测工具,显著地提升了人类对二氧化碳的观测水平。
作为美国第一颗成功发射的监测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卫星,它的主要使命是监测研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提供关于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和地球表面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信息,并研究这些“来源处”和“汇聚点”在全球的分布情况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轨道碳观测者2号”卫星所携带的3台高分辨率光谱仪获得大量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通过地面观察站、飞机以及其他卫星所获的数据结合进行分析。然后将新数据引入计算机模型,就可以估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相对浓度,从而实现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水平更精确、全面的测算,并对气候变化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此次美国发射的“嗅碳”卫星是“轨道碳观测”卫星的继承者,首颗卫星在2009年就已经发射。遗憾的是在发射升空过程中运载火箭出现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航天局还计划发射5颗类似的地球检测卫星。这种卫星每99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周,6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对地球的全面同步检测,从而及时了解到所需要的信息。
其实,为了能够清楚温室气体究竟是如何在地球系统中进行循环的,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各国的科研人员也都在研究类似的卫星。在2009年,日本就发射了世界上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我国也在2016年12月发射了我国首颗也是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
文章摘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