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日,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全线开通运营,这标志着京沪铁路告别了内燃机车的旧时代,步入了电力机车牵引的新征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组织,提升京沪铁路大通道的运输能力。我国于2005年7月1日拉开了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的序幕。
电气化改造工程总投资20多亿元,主要工程内容涉及到铁道电气化、通信、信号、电力、配套站场改造、机务段改造、调度指挥系统改造、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引起的改造工程,以及区间自动闭塞改造、车站信号计算机联锁改造等工程。不仅工程任务重,而且工期短,只有一年的时间,再加上是在既有的繁忙铁路干线上进行,安全要求性更高,组织难度更大,
为了能够使得这一改造工程安全、优质按时建成,我国采用了工程施工总承包的模式:将工程交由北京、济南、上海铁路局的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并把整个工程分为北京至济南、济南至徐州、徐州至上海三段,多项工程同时开工,同步进行。
在针对电气化改造工程的主架构——接触网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全面采用网络计划技术,根据关键节点工期安排施工、组织实施。在确保关键节点工期实现的条件下,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在加强施工安全、提高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序地推进工程进度。
经过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2006年5月上旬各段工程陆续竣工。之后对全线进行了多次监测。2006年6月25日,全线接触网一次受电成功,2006年7月1日如期完成了整个改造工程。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共修建了5700多公里的接触网、82个变电所、亭,6000多台/套变压设备,对铁路沿线6万多根电杆和铁塔进行了设备安装,完成了近万公里的通信设备安装。
京沪线电气化工程的顺利完成,提高了京沪线的运输能力,改善了东部沿海的运输繁忙状况,同时为我国既有线路进行电气化改造探索了经验,加速了我国铁路的现代化建设。
文章摘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