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发射圆满成功。当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603秒之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形轨道。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满足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它是“两级半”结构,捆绑了四枚2.25m助推器,全长53.1米,芯级直径3.35m,起飞质量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是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体运载火箭。
此次发射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设计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考核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执行任务的能力,检验工程相关系统间的协调性和匹配性,同时在长征七号火箭上还搭载着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用于开展一些相关技术试验。
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结构、布局、动力、测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为了储存更多的燃料,提供更强动力,长征七号将助推器增长到现役火箭助推器的2倍左右,达到了27米;同时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采用全液氧煤油,燃烧后生产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作为我国第一枚“数字化”火箭,长征七号运采用了三维设计的制造技术,打通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极大地提升了生产质量和效率,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
在改进测发方面时,为了使得火箭发射更简便,采用了“新三垂模式”,仅仅一次对接就可以完成工作,而且前端地面测发控设备在技术区也进行了充分测试,使得转至发射区以后出现故障的概率更低,有效提高了发射可靠性,同时也避免了火箭转场后遇到恶劣天气再返回技术区的情况发生。
正是这些新技术的采用,才使得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得以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预定目标,打响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有效地提升了我国进出空间的能力,为后续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章摘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