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28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极浅海石油钻井平台“胜利2号”,在青岛北海船厂举行船台组装开工典礼。
“胜利2号”是我国第一艘极浅海石油钻井平台,也是世界上首台步行式钻井平台。它是由胜利油田、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设计,北海船厂施工建造的。全长72米,宽42.5米,高59.8米,重达5000吨,钻井深度可达4500米,定员70人。
其实,在经过几十年陆地油田的勘探开发之后,油气勘探区域正逐步从陆上向海上延伸,渤海湾的浅海也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各油田油气资源新的后备阵地。但在浅海和极浅海地区进行钻井作业的方式既不同于陆地也不同于深海,特别是渤海湾地区更有特殊性,海况复杂,风力大,这更为准备钻井的装备带来了极大地问题:用于深海的石油钻井平台因水浅进不去,从国外引进的吃水浅的钻井平台,又因为抗风浪的能力满足不了渤海湾浅海钻井要求。因此,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适合渤海湾浅海海域特点的坐底式钻井平台。
该平台的结构设计成内、外双体型式。全部的钻井设备、作业的井场、生活设施、液压站等都安装在其内体的甲板上,在平台外体则安装着步行的轨道和各种船用设备。除此之外,还采用一整套庞大而精确地液压系统,进而驱动平台的内、外体交替,互为依托地牵引前进或者后退,从而实现整个平台的提升、平移和下降,如此循环,实现平台的“步行”动作。这一液压步行机械系统,正是该平台区别于其他钻井平台最显著的特点。
正是因为这个独特的系统,使得这一平台既可以在水上漂浮拖航,也可在平潭的泥沙质浅海滩上“自己”步行,还可越过小海沟,走上无水滩。从而可以克服海陆过渡带石油钻井作业的困难,实现钻井作业陆海连片。
这一平台的建成,为钻探、开采黄河口附近渤海湾沿岸及广大浅海地区的石油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文章摘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