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1日,三亚海底观测示范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这一系统是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等共同完成,是我国海底观测网络建设的一次先导性实验。
作为我国首个海底观测示范系统,三亚海底观测示范系统由岸基站、2公里光电缆、基于自主技术的1个主接驳盒和1个次接驳盒、3套观测设备、1个声学网关节点与3个观测节点构成,并具有扩展功能。此外,岸基站还提供10kv的高压直流电。
这一海底观测系统在接驳盒、能源信号传输与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声通信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以及系统技术集成,高压直流输配电技术、水下可插拔连接器应用技术、网络传输与信息融合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整个系统达到了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的效果,这标志着我国首个真正意义和具备完整功能的海底观测示范系统已经成功建成。
虽然我国的海洋观测网络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也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海洋观测网,但是已经在近岸立体示范系统,近海区域立体观测示范系统,海底观测网络等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尤其在海底观测网方面,自东海小衢山建成之后,就开始了我国有缆海底观测的有益尝试,之后更是在接驳盒技术、供电技术、海底观测组网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为我国“十二五”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三亚海底观测示范系统将会全面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能力和设备研发水平,为我国建设更大规模的海底观测网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摘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