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稀植还是密植?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5-12-16

字体大小: | |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末,果树种植都是沿用传统的稀植方式,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末,又争相推广密植。实践证明:稀植,单位面积植株少,早期浪费土地、空间和光能,单产低;密植,特别用乔化砧的高度密植,虽避免了稀植早期的缺点,但由于密度过大(如苹果用 1.5 米 ×2 米),在初果期就密不通风,枝条伸展不开,都齐往上蹿争夺空间和阳光,造成果小质劣,产量陡降,树体未老先衰。
  事实证明,采用 “ 计划密植 ” ,既利用了密植和稀植二者的优点,又避免了二者的缺点,也不影响合理密度的效果。
   “ 计划密植 ” 的做法是,把合理密度的行距缩小一半,增加一行临时株,待其封行后移去或伐去增加行,即成常规合理密度。如在土壤疏松肥沃的平地上种苹果,建园时用 4 米 ×2.5 米的株行距定植,亩栽 66 株,待其封行后移去增加行,变成 4 米 ×5 米、亩栽 33 株的常规密度;梨定植时用 4 米 ×3 米,亩栽 55 株,封行后移去增加行,变成 4 米 ×6 米,亩栽 28 株,即成合理密度。
  增加行的配置有通行式和中心式两种。通行式,即株对株、行成行地增加一行,好处是管理方便,缺点是封行早,影响光照;中心式,即在行间 4 株树的中心配置一株,好处是封行较晚,光照较好,缺点是管理不便。
  用 “ 计划密植 ” ,一定要与将来间移后的密度相统一,不然随意加密,将来移去一行显得过稀,不移去又影响通风透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