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农民不再“卖粮难”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但消费增速却明显放缓,国内粮价总体下行压力较大。得益于国家及时启动收储等措施,积极引导稳定市场预期,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趋于平稳。为了提高种粮收益,保护农民种地积极性,国家提出要推进休耕及玉米与大豆轮作,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本版继续刊出本报记者对粮食主产区的调研报道。
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举办媒体通气会,就当前我国秋粮收储、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等话题回应社会关切。
据悉,目前国内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国际粮价低位运行,国内外粮食差价仍然较大。据监测,今年11月中旬小麦、玉米、大米的国内外差价分别为每吨700元、630元、760元。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但消费增速却明显放缓,尽管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突出,稻谷供大于求,玉米阶段性过剩,加之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国内粮价总体下行压力较大。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表示,得益于国家及时启动收储等措施,积极引导稳定市场预期,目前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总体趋于平稳。
据介绍,今年中央财政拨付资金约150亿元,用于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明确了跨省移库、简易仓储设施建设财政补贴政策,有效缓解了东北地区仓容压力。同时,及时拨付中央储备粮油、最低收购价与临时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支持中储粮等全面铺开收购网点,做到秋粮“应收尽收”。
“在支持秋粮收购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财政部经济司副司长孙志说,中央财政今年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达37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1亿元。目前,2016年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财政补助已全部提前下达地方,用于支持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效益。
在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上,逐步实现了大豆、棉花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农民利益得到了较好保护。据悉,明年我国将继续实行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继续支持实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作为国家委托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执行主体,中储粮总公司已于11月1日起在东北4省区启动2015年产玉米的临时收储工作。此前,从9月下旬开始,中储粮提前启动了9个稻谷主产省区的中晚稻收购工作。
“过去,农民到委托点卖粮通常在委托点结算,可能存在资金被委托库点挪用挤占的风险,今年中储粮推出了‘一卡通’系统,农民在委托点卖粮,资金由中储粮直接通过网银支付结算,将粮款直接转到售粮人账户,彻底解决了‘打白条’问题。”中储粮总公司政策研究室王铭说。
为确保秋粮收购资金的及时供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9月底开始部署相关工作,准备了3300亿元信贷资金,以保证秋粮收购的资金需要。不仅如此,农发行还对承贷企业全部提前发出通知,简化贷款办理、发放、支付等环节手续,确保资金在收储库点收购开始前到账,做到“钱等粮”。
为确保玉米收储“应收尽收”,有关部门将收储政策执行时间调整为今年11月1日至明年4月30日,较以往提前了20多天。周冠华表示,此举有利于粮食收获后农民及时卖粮,也有利于粮食收储企业充分利用烘干能力,减少玉米霉变损失。
孙志透露,目前中央财政已提前下达2016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及农业防灾增产等相关资金2011亿元,以切实支持农民开展冬春农业生产,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绝不让种粮农民吃亏
要千方百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就在农民喜获秋粮丰收的时候,突然遇到了较为剧烈的粮价波动。农情调度表明,国内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但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粮食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下降了20%,在南方一些地方,玉米价格下降了30%。并且,玉米价格的下跌对稻谷和小麦价格形成了挤出效应。
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原因复杂。综合来看,是我国粮食呈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推动所致,是国际粮食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推动所致。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有诸多因素:一是我国农业自身竞争力不足;二是一些保护政策使得粮价不断走高;三是国际粮价在下跌;此外,还有货运价格变化和汇率变化造成外部粮价不断降低,加剧了国内外粮价倒挂趋势。
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首先要千方百计保护农民利益,绝不能让种粮农民吃亏。为了保障农民的种粮收入,鉴于粮食价格形势变化,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前不久发布了《关于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公布了2015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每市斤1元,相邻等级差价之间按每市斤0.02元掌握。
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农民储粮条件有限,在当前粮食价格下行的情况下,各方力量应当参与到收购农民手中粮食的行列中。除国家收购外,一些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粮食企业,一些农村经纪企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把农民手中的粮食收购上来,防止由于储存条件不足,农民手中剩余的粮食发芽或霉变,从而形成额外损失。抓好秋粮收购,要严查“打白条”、压级压价,防止“卖粮难”。
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要在兼顾农民合理收益的同时,让粮食价格的形成更加市场化。当前,国内粮食不论是临储价,还是市场价,仍然高于国际粮价。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推进粮食价格改革,最终形成“价补”分开的局面,这是一个重要机遇。
按照粮食价格改革的顶层设计,将来需要把粮食市场价格和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分开。如果市价过低,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但是和价格分开走。把价格和补贴分开之后可以激活市场,农民按市场价卖粮,经营主体按市场价收粮,这样就把粮食市场搞活了。
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要千方百计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基本经验。不错,依靠国际供给,短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长期不可持续。一旦国际粮食歉收,我们需要进口粮食的时候,那会“叫天天不应”。
只有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愿意种粮,才能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还要千方百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