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细说马铃薯加工业的三条出路
加入 WTO以后,美国、荷兰等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的跨国企业纷纷瞄准我国市场,国外种植业和加工业都想分一杯羹。而国内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才刚刚起步,自身内功不强。在这种形势下本土马铃薯加工企业如何求得生存,专家提出了建议。
一、以高科技为手段,走精深加工的路子。
目前国内马铃薯加工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中低端市场利润率低,且薯片、薯条、淀粉市场已趋于饱和。例如淀粉加工仅能生产低利润的雪花粉,高利润的颗粒粉生产仍是空白。因此企业应把眼光转向高端市场,走精深加工之路。
在工业方面,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具有独到的特性,是纺织、造纸、化工、建材等众多领域的添加剂、增强剂、黏结剂、稳定剂等;在医药领域上,马铃薯可生产酵母、多种酶、维生素、人造血液等;在食品领域,各国已研制出了几百种用马铃薯配合其它粮食制成的营养美味食品。以高淀粉育种为例,目前我国推广的品种中淀粉含量一般在 15% ~18%,而国外有些品种的淀粉含量达到 30%。拓宽马铃薯的应用领域,增加马铃薯的附加值,关键在于应用高科技。所以,马铃薯产业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精深加工的路子。
二、关注大产业,注重产后服务和产后营销,走边缘化的路子。
现代化马铃薯产业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密切衔接、紧密配合、配套的综合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种植业和加工业。
云南农业大学薯类研究所所长郭华春说,马铃薯加工不应当只是狭义的形态加工和物质提取,还应当包括包装和储存以及最后的市场营销,目前国际市场对速冻薯条等的需求仍然很大。据了解,在泰国, 1000克包装良好的土豆在超市可卖 10元人民币,由于包装、运输落后,最好的中国土豆仅能卖到 5元,包装的价值可见一斑。
市场营销也是薄弱环节。本土马铃薯加工业没有专门的营销公司,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经常受到大型零售企业的挤压。因此国内马铃薯加工业必须健全营销网络,打破条块分割,进入统一市场,迎接竞争挑战。
三、培育马铃薯原料基地,把农田作为“第一车间”,走基础化路子。
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缺少专用的优质原料,形成了品种与市场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马铃薯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带动,以不同形式把市场、商品薯基地和农户紧紧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中介组织(服务组织)+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但是,企业和薯农的联系还是以合同契约型为主,缺乏紧密联系型关系,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利益没有制度保障,二者的利益分配关系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不能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守约履约上,诚信度差,不是农户不愿将商品薯交给企业,就是企业在收购商品薯时压级压价。
马铃薯商品薯基地是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抓好商品薯基地,应该把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参加商品薯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等中介机构、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和农民实现“利益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