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机制

来源: 作者:科普工作队 发布日期:2016-08-09 00:00:00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烈性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 1976 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 40 年; 2014 年 3 月开始,一场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个西非蔓延开来,共导致了 28000 多人感染,死亡人数接近 11000 人。
  2016 年 1 月 15 日,国际学术期刊 Cell 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研究团队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 NPC1 的分子机制》(来自微生物所高福研究团队的王寒、施一、宋健、齐建勋是该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福为通讯作者),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该研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该研究更加深了人们对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的认识,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埃博拉病毒是一类囊膜病毒,其对宿主的入侵可以分成两个重要步骤,首先是病毒粘附到宿主细胞膜表面,然后是病毒通过细胞内吞进入细胞内部,形成内吞体,在内吞体内,病毒发生膜融合过程,释放自身遗传物质。
  人的 TIM 分子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免疫细胞上的免疫分子,在过敏反应、哮喘、移植耐受以及自身免疫等免疫应答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不久,高福团队的研究发现,人的 TIM 分子不与埃博拉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过结合病毒囊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分子来促进病毒感染。该成果以《埃博拉病毒入侵:人 TIM 分子的结构与结合 PS 的分子基础》为题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同时被该杂志收录为 2015 年第 35 期的封面文章。
  在此基础上,高福团队进一步探索埃博拉病毒进入细胞后在内吞体里发生的入侵机制。前人研究发现内吞体膜上的 NPC1 分子是埃博拉病毒入侵所必须的,但是 NPC1 分子如何介导病毒入侵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NPC1 分子是负责胆固醇转运的多次跨膜蛋白,具有三个大的腔内结构域( A , C 和 I )。埃博拉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在内吞体里经过宿主蛋白酶 Cathepsin 的酶切处理,变成激活态糖蛋白,暴露出受体结合位点与 NPC1 分子的腔内结构域 C 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启动后续的病毒膜融合过程,实现病毒的感染生活史。该研究团队率先解析了 NPC1 分子的腔内结构域 C 的三维结构,发现其具有一个由α螺旋和β折叠组成的球状核心结构域和两个突出来的环状结构。随后,研究人员解析出激活态糖蛋白与腔内结构域 C 的复合物三维结构,发现结构域 C 主要利用两个突出来的环状结构插入激活态糖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里,从而发生相互作用。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人们能够针对激活态糖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设计小分子或多肽抑制剂,来阻断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过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激活态糖蛋白与腔内结构域 C 结合后,会发生构象变化,使得糖蛋白的融合肽更容易暴露出来,插入内吞体膜上,从而启动膜融合过程。

信息化建设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更多>>
  • 宁夏科协信息中心开展2020年春节网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