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重要专题>>最美科技人>>光荣榜

刘静

来源:调研宣传部   作者: 发布于:2018-01-16

 刘静同志自198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31年来一直坚持在科研业务一线从事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公益项目1项,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中国气象局项目3项,自治区科技厅项目3项。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20项。主持项目获中国气象局研究开发二等奖1项,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40余篇,核心期刊20余篇,获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篇,省部级论文一等奖2篇。2002年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区人事厅和区科协联合授予第8届宁夏优秀青年科技奖。2004年享受中国气象局第一届西部优秀年轻人才津贴。2009年获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获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先进个人。

①研制宁夏南部山区夏秋粮产量预报模型,开展宁夏粮食作物产量预报业务20余年,准确率保持在95%以上,多次保持在全国前列,为我区粮食生产决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准确信息。

②完成了扬黄新灌区热量资源的小网格气候推算,改进了传统气候订正方法,成为全国同行公认的方法得到多次引用,为我区扬黄新灌区的开发和种植业布局提供了气候依据。

③建立了宁夏干旱、霜冻、小麦干热风、水稻低温冷害监测评估模型,在全国较早实现了灾害监测与损失定量评估,成为我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的主要技术支撑。

④主持枸杞高产优质的气候形成机理研究,摸清了枸杞生理、生长、产量、品质与气象和土壤的关系,建立了枸杞产量预测模型,研究了宁夏枸杞和我国北方枸杞气候适宜性区划,促进了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全国枸杞主产区枸杞气象研究与业务服务的蓬勃兴起。

⑤在枸杞、水稻、小麦等作物病虫害研究上取得多项成果。成功分离出杞炭疽菌,研究了炭疽菌孢子萌发、侵染和爆发的农业气象指标和模型;建立了枸杞炭疽病、蚜虫、红瘿蚊以及小麦蚜虫、水稻稻瘟病发生气象等级指标和模型。依据这些成果建立了多种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业务,为减轻我区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⑥制定了《枸杞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参与制定了《枸杞炭疽病气象等级》两项气象行业标准,2015年国家颁布实施;建立了枸杞全程气象保障服务技术,奠定了我区开展枸杞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每年发布业务服务产品多期,对保障我区枸杞产业的发展、减少灾害损失起了很大作用。

⑦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影响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成果被引入《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指导手册3.0版》。采用水稻、玉米生长模型研究了未来百年气候变化情景对我区水稻、玉米的影响,评估了改变各种措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⑧开展了中部干旱带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筛选玉米、马铃薯、谷子、苜蓿新品种,开展节水抗旱、高产栽培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开展了杂交谷分期播种、需水规律、播种方式、抗盐碱、制种等试验和区域示范,确定了适宜旱作和灌溉品种、各地适宜播期和密度、节水灌溉定额,形成了机播、化学除草、机械收割等一整套低成本、省力省工的农事管理技术和一播全苗、适宜化学除草、借雨追肥、高温卡脖旱预测防控、适宜机收气象条件等全程农业气象保障技术。

⑨开展杂交谷农业气候资源和品种区划、成本效益分析、气候可行性论证,2014年向自治区政府呈送了《关于在我区中部干旱带推广高产杂交谷子的建议》重大决策报告,得到区党委崔波书记批示,促成区政府牵头召开了5省区科研、生产、营销多部门参加的杂交谷产业发展论证会,促进了我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⑩2010-2017年,项目累计推广张杂谷系列品种3万亩,辐射种植20万亩,旱作亩产150-250kg,灌溉200-500kg,高产节水低成本,毛收入可达1530元/亩,亩均效益近千元,农民增收远高于当地作物。初步形成了政府重视,政策引导,群众自发参与,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成为35万移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的新途径。截至目前,已在宁夏推广张杂谷系列品种近20万亩,为山区脱贫做出了贡献。







版权所有: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广场西路宁夏科协
宁ICP备17000876号-4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667号